为探索财经知识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8月29日,聊城大学“财智兴乡”实践团深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围绕非遗文化传承、现代农业发展及乡村产业融合等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切身感受党的惠民政策在黔北大地的落地见效,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创新思路。
座谈深交汲真知,实践启迪振兴路
实践团首站抵达花茂村党群服务中心,在村负责人的接待下进一步明确实践目标与行程安排。随后,村主任助理吴通带领实践团开展深度交流座谈会。会上,吴通系统回顾了花茂村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并寄语“乡愁”以来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该村逐步构建起以红色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和智慧农业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体系。通过深入推进“三变”改革,花茂村成功激活闲置资源,带动村民年均收入显著提升。同时,花茂村创新推行村干部分区治理机制,通过网格化责任管理实现精准施策与高效服务。各分区干部深入一线,立足本区域资源禀赋与村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引进致富项目,并全程跟踪帮扶指导。该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治理响应速度和资源调配效率,更激发了村民参与发展的主动性,形成“干部带头、村民联动、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双轮驱动兴产业,多元融合促振兴
实践团队在吴通的带领下参观花茂村产业园,深入了解花茂村特色产业和基层治理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在古法造纸工坊,团队观察到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文创开发相结合,推出“红色记忆”主题纸品,年产值突破新高。在陶艺产业调研中,实践队员围绕产业经济、制度创新、政策与金融三大方向,与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进行深入探讨,该非遗项目受限于制作难度大、市场收益有限,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较弱,花茂村引入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非遗+文旅”融合模式,增强产业韧性与就业带动能力,有效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构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良性互促的可持续路径。在花茂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实践团队深入了解“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的现代农业运营机制与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成效。该合作社引入山东寿光九丰公司先进技术,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配备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物联网设备,实现蔬菜种植精准化、高效化管理,通过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不仅提升农业效益,更带动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农业发展范式。
陶艺体验悟匠心,非遗传承续文脉
在参观产业园区后,实践团成员于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花茂陶的制作流程。从揉泥、拉坯到上釉,队员们系统研习了包括十二道核心工序在内的传统技艺。尽管实践队员频频面临手法生疏、塑形失败等挑战,但在传承人悉心点拨与示范下,每一位成员均克服困难,独立完成具有个人风格的陶艺作品。此次体验不仅深化实践队员对非遗技艺严谨性与艺术性的理解,更促使团队从财经视角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品牌化运营、产业链整合与互联网营销,通过财经知识提升非遗产品经济附加值,激活乡村特色资源,推动非遗文化价值向可持续经济价值有效转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践行财经报国志,绘就乡村振兴图。此次实践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通过解剖花茂村这个乡村振兴“麻雀”,实践队员用脚步感受土地的温度,在对话中倾听发展的脉搏,以专业知识回应时代呼唤,既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也在广阔基层沃野中找到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契合点,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价值升华。
(审核 梁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