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财经报国”理念,以青年视角洞察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8月30日,聊城大学“财智兴乡”实践团奔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开展“红色地标寻奋进,乡村一线见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以财经学科背景为依托,深入调研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实效,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设性策略建议。
苟坝会议悟精神,红色传承担使命
实践首站,团队成员赴苟坝会议会址开展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深情叙述中,那段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惊险历程重新展现在队员面前。昏暗的马灯、简陋的会场,无不诉说着革命先辈在关键时刻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会址内,昏暗的马灯、简朴的会场陈设,无不承载着革命先辈在历史转折时刻坚守真理、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品格。实践队员沿“毛泽东小道”缓步前行,在实地探访中切身感悟当年革命决策的艰辛与伟大。此次红色教育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深刻领会到实事求是、民主团结的苟坝会议精神内核,更进一步激发其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亲触非遗续文脉 青春赋能薪火传
在探访红色足迹后,实践团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传承人的细致讲解与示范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黔北地区竹编扇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与文化价值,并亲手参与非遗作品的制作。坊内的非遗传承人首先为实践队员讲解竹编的历史渊源,并演示竹扇制作方法,将竹扇制作分为四步,首先将竹编以特定宽度固定,接着以“压二挑二”方法将竹编编绘成扇,随后以自己选定图案剪绘,最后将扇柄插入扇面,制成竹编扇。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着手实践,手指穿梭于细密篾丝之间。过程中,队员们曾因施力不均导致篾丝断裂,亦因编织顺序失误需拆解重编,但通过持续试错与调整,最终逐步完成手中竹编扇的制作。从构图描摹到材料处理,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不仅锻炼了观察力、创造力和耐心,更深刻感受到非遗背后所承载的地域智慧与民族情感。
广纳箴言谋发展 汇聚众智促振兴
为更科学评估花茂村乡村振兴的成效与民意基础,实践团队精心设计“花茂村乡村振兴满意度与期待调查问卷”,分别面向非遗传承人、本地村民和外来游客三类群体展开调研。问卷内容涵盖生活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状况、收入水平变化、文化保护传承、公共服务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多个维度。调研实施过程中,虽偶因语言差异面临细微沟通障碍,但更多收获的是调研对象的真诚分享与质朴反馈,为调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从初步梳理的调研结果来看,花茂村通过重点培育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及非遗产业,实现村容村貌的显著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得到实质性增长,其幸福感与获得感持续增强。其中,“红色文化+非遗体验+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获得三类调研群体的广泛认同与肯定。同时,调研也反映出村庄在人才引育留用、特色产品创新升级、市场渠道拓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挑战,实践团队同步收集到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此次花茂村之行,聊城大学“财智兴乡”实践团不仅从苟坝会议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从竹编非遗技艺中感受到文化自信,更通过一线调研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实践团将系统梳理调研所获数据与资料,充分结合财经学科专业优势,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为花茂村及同类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兼具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决策参考,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为实现“财经报国”的崇高理想贡献青春智慧与专业力量。
(审核 梁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