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红色基因深度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稳固青年学子爱国情怀的价值坐标,8月25日,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E 青春—金桥数智”实践服务队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鱼泉街道金桥村开展“红色故事润人心,薪火相传促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通过参观红色展馆、实地探访、录制微团课,积极探索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以青春力量助力革命老区焕发时代新貌。
馆内探源:追忆红军往事,传承红色薪火
实践服务队前往金桥村红色记忆陈列馆探寻红色故事,深度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红色精神。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实践队员首先走进“女红军李小侠在金桥”专题展区。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1935年李小侠在此养伤期间帮助村民的动人故事,队员们通过聆听“解决粮食短缺”“救治患病孩童”“传授文化知识”等鲜活事迹,不仅直观感受到革命年代里红军与群众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更从女红军李小侠身上汲取到甘于奉献、心系人民的红色精神力量。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始终保持专注与肃穆,时而俯身观察展品细节,时而记录历史信息,时而相互交流感悟,不时还会向陈列馆工作人员请教展品背后的故事。离开陈列馆时,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地探访不仅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女红军李小侠的事迹,更在与革命文物的“近距离对话”中,深刻体会到红军与群众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以及革命先辈甘于奉献、心系人民的红色精神。
团课录制:借实物述初心,用新声传信仰
实践服务队开展微团课录制活动,以“追思先烈事迹,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队员们分别选取馆藏展品进行现场讲解与录制。有的队员选择了李小侠工作留存的笔记本,纸张虽已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有力。他们以这一页页详实的记录为切入点,生动讲述她如何跋山涉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一汇总,把百姓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有的队员则围绕李小侠曾磨破的胶鞋,讲述她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以真心服务群众,纵然鞋底磨穿,但理想信念从未褪色。这种以实物为依托的讲解方式,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刻板印象,队员们充分发挥创意与表达能力,用青年群体更易接受的生动形式,让李小侠精神变得可感、可学。实践队员从展品细节中读懂初心,在讲述过程中坚定信仰,也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了青春活力,为后续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方式,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与青年思想引领同频共振。
红色调研:访村户观变迁,发问卷汇民声
为调研红色旅游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实践服务队走村入户,发放红色调研问卷,了解当地村民对“红色旅游给金桥村带来的变化”的看法。村民纷纷表示游客增多、生意变好,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提升了村民文化素养与环保意识。通过问卷调查,队员们直观地了解到了红色旅游对金桥村的积极影响,也为后续的研究和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实践团队走进红军食堂,品尝“忆苦思甜饭”,在体验中深切感受红色历史与现代乡村发展的交融。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员切实看到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的生动案例,既认识到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也为运用专业知识思考 “红色文旅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真实样本。
此次金桥村红色文化探寻之旅,通过“参观学习—微团课录制—问卷调查”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与青年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实践队员们在活动中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更学会以青年视角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为今后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实践也激励着队员们在未来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审核 梁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