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传承黄河文化、守护非遗技艺的时代使命,积极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创新传承路径,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聊城大学“黄河泥韵,传承古艺”社会实践团于7月4日至7日,赴山东省聊城市、济南市等多个黄河沿岸城市探寻澄泥砚非遗技艺。
访博物珍藏,溯砚史千年
实践活动伊始,实践团便将首站聚焦于承载深厚运河与黄河文化底蕴的聊城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展开深度调研学习。馆内珍藏的澄泥砚文物与史料,如战国时期澄泥砚雏形陶片、唐宋时期工艺渐趋成熟的砚台、明代澄泥砚残片、清代“聚砚斋”等著名砚台商号的账册及往来信函,系统性地勾勒出澄泥砚“黄河泥料采集—匠心精工制作—商路流通贸易”的完整历史轨迹与产业图景。在博物馆精心布置的“千年澄泥砚史”专题展区,队员们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及多媒体演示,细致追溯了澄泥砚从战国时期作为研磨工具的原始形态萌芽,历经秦汉唐宋历代匠人的不断改良,工艺日臻精湛,直至明清时期达到艺术与实用价值巅峰的辉煌发展脉络。面对展柜中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精研技艺、执着坚守的实物见证,队员们无不为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匠心所深深触动。
步入现代展区,澄泥砚产业融合创新的丰硕成果令队员们倍感震撼。展品形态已从传统的实用书写砚台,拓展至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摆件、艺术雕塑、茶道器具乃至高端定制礼品等多元化产品形态,生动诠释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市场需求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与蓬勃生命力。通过近距离观摩珍贵展品、聆听专业讲解员深入浅出的阐释,并辅以详实的文献资料查阅,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澄泥砚这一承载黄河文明精髓的文化瑰宝,如何在坚守核心技艺本真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在创新中实现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队员们对其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也愈发深厚。
察市情探工坊,护泥脉献良策
7月5日,实践团深入当地文化市场、澄泥砚工坊及黄河聊城段沿岸进行实地考察。在文化市场,队员们与商户深入交流,详实了解澄泥砚当前销售渠道与市场需求,发现传统销售模式受限于地域与宣传力度,市场推广面临挑战。在工坊考察中,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从黄河泥料严格筛选、澄洗沉淀,到精雕细琢、入窑烧制的复杂工序,感受到匠人坚守的艰辛,同时也敏锐察觉到年轻匠人短缺、技艺传承面临断代的隐忧。在黄河岸边,实践团成员采集原料泥样、访谈当地村民,深入探究澄泥砚核心原料“黄河胶泥”的特性与资源保护现状,深刻认识到优质原料保障对技艺存续的至关重要性。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传承困境,实践团依据实际情况积极沟通研讨,创新性提出推动“非遗进校园”“匠人带徒计划”等举措,旨在为澄泥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创新活力。
线上问卷汇民意,线下走访固认知
为更全面、科学地了解社会公众对澄泥砚的认知度、态度及传承建议,实践团在活动筹备阶段便精心设计了一份涵盖历史认知、文化价值认同、购买意愿、传承看法、创新期待等多维度的调查问卷。在实地调研期间,队员们充分利用在博物馆、文化市场、黄河岸边及社区活动中心等人流集中区域的时机,积极开展线下问卷调查。他们耐心地向游客、市民、商户、村民等不同群体解释问卷目的,引导填写。三天内,团队累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问卷数据初步分析显示,公众对澄泥砚作为“非遗”的知晓度有待提高,对其文化价值普遍认同,但对具体工艺和历史了解不深;多数受访者支持非遗保护,并期待看到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产品。这些一手数据为团队精准把握社会需求、评估传承现状、提出针对性建议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量化支撑。
融智汇力,共续古艺新章
本次实践活动,使队员们得以深度探寻黄河文化与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为澄泥砚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建言献策。活动不仅显著加深了队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更有效提升了其社会责任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未来,“黄河泥韵,传承古艺”实践团将持续关注澄泥砚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以青春力量矢志守护黄河文化根脉,助力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审核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