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团工作» 实践活动

聊城大学学子踏访非遗路:一器一葫芦,烙绘传承魂

  为深入践行传承黄河文化、守护非遗技艺的时代使命,积极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创新传承路径,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聊城大学“黄河泥韵,传承古艺”社会实践团于7月4日至7日,赴山东省聊城市、济南市等多个黄河沿岸城市探寻澄泥砚非遗技艺。

  多维调研:解码东昌葫芦的文化基因与技艺密码

  7月6日,实践队首站走访东昌府区中华文化葫芦园。据园区资料显示,东昌葫芦雕刻技艺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依托京杭大运河的商贸网络发展兴盛,部分精品曾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园内陈列的30余种葫芦器形中,一件清代“八仙过海”主题雕刻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其以刀代笔、线条流畅的艺术表现,印证了史料中“运河两岸葫芦雕,刀走龙蛇胜画工”的记载。

  随后,实践队赴东昌葫芦博物馆进行系统学习。讲解员介绍,东昌葫芦制作包含烙花、研花、刻花、片花等多种技法,其中片花技艺为聊城地区所独有。馆内陈列的现代创新作品“葫芦灯”,通过镂空雕刻工艺与LED光源相结合,展示了传统器物向实用灯具转化的创新潜力。

  沉浸式实践:在传承人小院触摸非遗的温度与厚度

  7月7日,实践队深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勇的工作室。李勇展示了家族传承的老照片,并分享其学艺历程:“我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手艺,初期刻损的葫芦不下百个。父亲教导我,‘葫芦自有灵性,需顺应其天然纹路而行’。”工作室陈列架上,展示着李勇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早期以传统“福”“寿”纹样为主,近年则创作出“水浒人物”“聊城古城”等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李勇现场演示了“针刻”与“刀刻”技法的区别:“针刻以钢针勾勒线条,适于表现细腻的人物面部;刀刻则用平刀铲刻,更宜呈现大面积的山水背景。”他特别介绍了一把使用逾二十年的刻刀:“此刀刃宽仅0.3毫米,需每日精心擦拭保养。”

  在李勇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体验了描样、雕刻、上色等基础工序。工作室内工具齐备,队员们在“连年有余”简易纹样模板上练习。李勇示范描样技巧:“葫芦曲面需顺应其弧度设计纹样,例如鱼尾的线条,此处稍作延伸方显灵动。”进入雕刻环节,队员杨同学在尝试刻制鱼鳍时因力度控制不当而刻破表皮。李勇及时指导:“葫芦表皮厚度仅约1毫米,力道掌控需经反复练习方能纯熟。”经过多次尝试,队员们逐步掌握了基础技法,完成了简单纹样的雕刻。在上色环节,李勇介绍:“我们选用自制的松木烟墨,其附着力优于市售墨汁,可使作品色泽持久数十年。”

  赋能升级:从文化传承到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实践期间,队员们调研了东昌府区葫芦文创产业园。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已聚集20余家企业,形成了涵盖原料种植、工艺制作、文创研发、电商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产业园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保障原料品质,并创新开发出“葫芦+”系列产品,如内置防潮层的茶叶罐、搭配可调光LED灯的台灯等,2023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在产业园的电商直播间内,主播正通过抖音平台推介刻有动漫角色的葫芦挂件。负责人表示:“我们培养了数十名专职主播,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拓展销路,2023年线上销售额占比已达65%。年轻主播更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其提出的‘国潮’纹样设计、盲盒套装等建议,市场反响良好。”

  调研同时揭示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多数企业仍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专业设计人才匮乏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非遗核心技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尚有提升空间。针对上述问题,实践队整理完成了《东昌葫芦产业发展建议报告》,提出了建立非遗技艺数字化档案库、深化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设计人才、合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等具体建议。

  实践成果:助力非遗传承创新

  “本次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复制,而应在坚守技艺核心精髓的基础上,探索与时代对话的创新路径。”实践队队长总结道。从中华文化葫芦园的历史积淀,到葫芦博物馆的技艺传承谱系,再到传承人小院的匠心坚守与创新实践,队员们系统见证了东昌葫芦从生活实用器皿升华为重要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

  实践队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系列宣传短视频及文创设计方案,助力东昌葫芦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焕发新生。正如传承人李勇所言:“葫芦是有生命的载体,倾注匠心,它便会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文化的故事。”这份承载着“福禄”美好寓意的传统技艺,正依托新生代的探索与赋能,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审核 杨磊)